中国书法报微信

 

 

 

 

 

 

 

 

 

中国书法报微店

 

 

 

 

 

 

 

 

 

中国书法出版社

 

 

 

 

 

 

 

 

中国书法杂志社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评审感言及入展作品选登(一)

创建时间:2019-07-09 11:00

王丹:深圳两度承接全国篆刻展,实为难能可贵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是2008年在深圳举办的。时隔10年,中国书协又在深圳举办“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第七届全国篆刻艺术展”是2013年在内蒙古赤峰市举办的)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10年之内,深圳两度承接全国篆刻展,实为难能可贵。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文艺繁荣的热情与对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期待,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其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们更应为之点赞!


这届“篆刻艺术展”来稿的整体水平较高。说明篆刻艺术传统积淀的深厚、影响的日益广泛和艺术感染力的不断扩散,从而促进了创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说明了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们的努力与进步,使得篆刻艺术的整体水平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特别是终评的时候,入选与非入选的作品,仅毫厘之别,很难割舍,也使评委们难下决断。其次,这届“篆刻艺术展”,来稿的风格比较多样。概括起来大体上以这样3种风格为主:一是较大印面的古玺印风格的作品占较大比例,入选的作品也相对多些。但这类作品多少有些“程式化”的倾向,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二是小古玺风格的作品数量也不少,质量尚精。我想这可能源于自媒体和手机微信中常能欣赏到高清的小玺实物图片,使人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秦汉精神,并取其精华之故。三是元朱文、鸟虫篆、汉印一路的作品仍有相当比重,且越刻越精。想来也是这类作品历来为人所喜,积累多,人们用功也多,故而表现不俗。再者,本届“篆刻艺术展”,有以铜铸唐宋官印者,其款识为照片写真形式,颇为新颖;还有以凿铜带钩仿秦印者古雅劲健,神采、形质俱现。这似乎是近期印界新的追求与探索,也给这届“篆刻艺术展”带来了更多的新意,值得关注。至于它的发展和走向,则需要篆刻同道更多的实践、更进一步的研讨和更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我们所期盼的。



朱培尔:提升观念 开拓意境


当代篆刻创作,必须提升观念,开拓意境。即便是写意篆刻中快慢的问题,也要强调运刀的迅捷与迟缓上的变化与和谐。无论是豪放、雄强或隽丽、清秀,都是风格的体现,但未必是写意的,甚至和写意没有关系。很多人认为刻得快就是写意、豪放就是写意,这个理念是错误的。真正的写意,其实是既涵盖了豪放的风格,也包括比较中间的风格,甚至是比较工整的风格。写意靠什么?靠你对内容的理解,靠你在创作手法上相应的变化,靠你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不在于你的过程,也不在于你的风格。刻得快,过程可能是写意,但结果未必是写意的。现在风格豪放、下刀神速,但写不了意的印人很多,有很多时候元朱文反而可以表达一种意境,像文彭的“七十二峰深处”,是元朱文,刻得很慢,但印面充满了神秘的气息,意境深远。所以说篆刻作品的写意,和创作的方式无关,和创作的风格无关。

我的创作喜欢一种比较直接的模式。这个直接,首先体现在对内容选择的直接上。古代诗文的经典太多了,但我选择的大多是第一感觉合我心意而且还能够让我激动的那一句,可以是风景的描写,也可以是讽刺或者调侃什么的话,当然也可以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与亲人之间的思念,总之是以某种情感表达的内容为主。其次是整体把握上的直接。也就是说在篆法、在结构、在刀法处理与刻制过程当中,顺着第一感觉去进行生发,而不刻意追求有意识、有目的的技法处理,强调直接感受的表现。所以我每一方印的创作过程不需要做事先的安排,都是在石头上直接写,写完以后直接根据第一感觉来刻,有时候某个一横笔画,到了刻的时候位置有可能变到写好印稿的上面或者下面,原来是水平的,可能最后刻成弧形或者倾斜的,等等。

第三是刻的过程完全是不假思索、一气呵成的情感宣泄,说刻一刻、停一停,那是没有的,哪怕刻错了、刻坏了,也一定要刻完,连续下去不能有任何的犹豫。中间如果有停顿,也一定是下意识而不是有意识的;如果是有意识的停顿,那么印面就会出现一种内在的不协调。有时候一刀下去线条刻破、石头刻裂,很多人觉得这个印就废了,但是实际上往往这个“破”,通过后面的补救,通过有机的刀法处理,反而有可能成为篆刻里面最出彩、最精华的地方。创作中会出现很多的意外,哪怕这个石头裂了,哪怕刻到手了,都应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继续刻下去,直到刻完再做相应的补救,即便是“补救”,也往往是不假思索、不刻意的过程。

第四是直接刻完以后的印面处理,也必须在第一时间完成。很多人把印盖出来,再来研究是这个地方残一点,还是那个地方去掉一点?或者再在某处刻上几刀,等等,最后的结果反而显得生硬,因此我刻完以后往往直接用工具或辅助工具(主要是刻刀的刀背)对印面进行残破、肌理的处理,包括对印面的缺陷与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补救。为什么要在第一时间?就是追求那种第一感觉的完整性。印面完善的过程,绝不能以牺牲第一感觉为代价。追求第一感觉,是因为写意必须强调感性,必须强调你心灵的瞬间凝固,必须是一种潜意识的发挥。从而避免修改时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条条框框。如果考虑刻什么内容想上半天,再查上半天篆书,最后再花几天时间进行章法的构思,刻的时候再磨磨蹭蹭、刮刮削削,最后修改又叽叽歪歪,这样的“创作”既与我内在的性格不符,也与我的理念不符。当然我不反对那样的创作,也是一种创作模式,但我个人不提倡追求那样的模式。



许雄志:投稿作者的年轻化、展览趋向竞赛化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与“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相比较,入展作者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总体的篆刻水平是可以全面肯定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5个方面较为突出。

一、为了追求印屏的第一眼效果,印屏中使用古砖瓦、古器物拓片做装饰太过度,甚至喧宾夺主。亦步亦趋、东施效颦、几近民俗化,影响了印屏效果。

二、边款过分制作。边款内容刻制过多,一方小玺印,配四面满款,边款内容多不是创作方面有感而发的题记,也与印文内容无关。有画蛇添足之嫌,冲淡了印面主题效果,边款更趋向商业化与刻字化。

三、尺寸大的写意类古玺形式的作品成灾,印面效果追求装饰化、程式化。用刀上的粗率而显得火气十足,空洞肤浅而无韵致。细朱文作品仍然是炫技的倾向,走向极致的工艺化,过度修削不见用刀痕迹,精整中见鲜活古雅的作品较少。

四、在创作中选用古文字的问题仍然突出。有些古文字典里所收录的形形色色的字,编书者是从古文字的多元性、特殊性的角度纳入的。先秦古文各系之间字形都有区别,有的甚至差别很大。许多字形独特的生僻字,一旦从其母体器物特殊而固定的词例中分立出来,其字形很容易造成识别上的困难。所以,使用古文字须谨慎选择,不加甄别地选择使用古文字字典里的冷僻字用于篆刻创作,很容易造成审读者产生歧义,而导致作品最终遭淘汰。

五、在结字方面,一些年轻作者,把文字的偏旁和结构,上下左右地随意挪让去借笔省笔,随意性较大,多不合古文字的结字规律。

六、纯正而本色的汉印风格、南北朝凿印、汉封泥风格的作品,无论从来稿还是入选的数量上来看都很少。总之,当下篆刻投稿作者的年轻化、展览趋向竞赛化,导致创作理念与印屏设计都是围绕着以展厅视觉效果为第一追求的。印面创作以外的干预元素越来越多,而治印中的那种本质的从容淡定、文人书卷气和自然古雅的金石气,渐渐在弱化,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陈大中:篆刻是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传统艺术


篆刻是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传统艺术,在取法上、方法上,都较明清文人印时代要开放宽松得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同时青年印人的成长与明清时期相比也是非常迅猛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文人印历史,没有像今天这样篆刻会成为年轻人热爱的对象。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参与从事,在不远的将来,篆刻界一定会大家辈出、大放异彩。



公司旗下有中国书法出版社、中国书法报社、《中国书法》杂志社、中国书法网络频道、中国书法手机报等成员单位。

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在线视频
公司